17
2017
03

锅盖面的别称

在以前,镇江的锅盖面也叫火面,或伙面。

当时见到街上卖面条的多是一间小门面的铺子——火面铺,进门一只烧煤大炉灶,上面放一口大铁锅,灶台旁摆着各种调料品,桌子上放着一个直径近一米的圆形竹篾筛,里边码着一团团俗称“水面”的生面条,上面盖一块防尘保鲜的白布或白纱布。面条有的是机切面,还有不少是铺子压制并刀切的传统“跳面”,又称小刀面。铺子墙上挂着一块小黑板,或是墙上贴一张纸,写着“火面2两8分,3两1角2分”。这是“光面”的价格,那时吃的人最多。也可加烫肉丝、干丝等荤素菜,如果有人自带青蒜、芹菜等,洗干净扔到煮面锅里烫,店主也不介意。


当时锅盖面为什么叫火面呢?据《现代汉语词典》介绍,古时火同伙。古代兵制十人为一火,“火长”管炊事,以“火”为单位大锅烧饭、大锅下面。故有人说,镇江的火(伙)面,是因此得名的。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著的《镇江要览》一书中介绍,因为夫妻二人与人合伙开店,镇江面店又叫“伙面店”。

我喜欢吃火面,但饭量不算大,因此进得门来先付8分钱和2两粮票,然后等面下锅。大一点的铺子食客多,怕搞错,还要发个“飞子”,也叫筹子,或是竹质小牌子,上面烫烙着“二两”或“三两”字样。当时吃面条有个约定俗成的习惯,就是烫筷子。我这人喜欢吃火面,还喜欢看师傅煮面条,所以拿了筷子在煮面锅里烫完之后,就站在炉灶旁观赏煮面的手艺。只见那一大锅水烧得沸腾时,师傅扔进一团水面,把一只小木锅盖盖在大锅里。木盖像一叶扁舟,漂浮在水波上荡漾,热浪在它的周围不停地翻滚,或溢过木盖。受热后的面条升腾起来到达水面,被木盖紧紧地扣住了,面条挣扎着向上冲击,但无济于事。也许正是这种“受气而不服气”的面条,柔中有韧,才有嚼头。这时一只大糙碗里已经放好了秘制锅盖面酱油、荤油或素油,以及其他佐料,再撒上些许青蒜花或韭菜末,舀上半碗多面汤。

当锅盖开启时,缕缕蒸汽腾空而上,点水之后,煮面人左手持“观音兜”,右手拿着一双长长的筷子将面条撩拨进兜中。一碗香喷喷的面条摆在面前,先呷一口汤汁,品一品,味道好极了。在一间狭小而食客盈门的面馆里,在那暖融融的氛围中,人们尽享“面对面”的美味。

我也喜欢吃镇江汤包,当年还诌过一副对联:上联“小竹屉大锅蒸汤包包容五湖四海”,下联“小木盖大锅煮火面面对三教九流”。


« 上一篇下一篇 »

评论列表: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