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2020
11

面条劲道,汤头浓郁,浇头丰富成就了镇江锅盖面

可能在很多人看来,江南的面食就只是:一碗寡淡无味的汤,二两断生的细面;花里胡哨的浇头,单一而乏味。

可事实上,并非如此。汤底虽清澈,可内在丰富,面条虽细却也不失劲道;浇头保证了面汤的原味,也为食客提供更丰富的选择。

面的种类也不只有一种,常州银丝面,徐州板面...面面俱到,却又各有千秋。

而镇江锅盖面,却是独步于江南,称为江南面食之首!

镇江锅盖面——镇江三大怪,面里煮锅盖。

锅盖面的名字,也算是大有来头。

乾隆十六年(1751),乾隆爷下江南微服私访,到了镇江,说是要吃这最有名的张姐家的伙面,便是一路寻了过来。

碰巧,张姐这天睡过了头,乾隆爷来时火都没烧,但是她看这客人的打扮,不敢得罪,只得和丈夫急急忙忙的烧火煮面,匆忙之间,竟把汤罐的小木盖扔进大锅一起煮了。

没想到的是,乾隆爷竟觉得这面喷香爽口。

原来,锅盖的存在,一是容易将煮面时的浮沫撇去,使得面汤清澈,卖相上佳;二是帮助面条更快的煮熟,让它的口感更好,也防止被煮烂。

于是,在这之后,锅盖煮面便流行了起来,锅盖面也以此闻名。

集江南之成,凝江北之神。

锅盖面虽是江南面食的产物,可它却能南北兼顾。


首先,锅盖面所用的面不同于大多数江南面食所用的细面,而是与陕北手擀面类似“北味十足”的“小刀面”,又称“跳面”。

跳面上带孔,这就方便了汤汁可以更好的与面条融合,所以锅盖面的滋味独特。


其次,就是汤头的制作。

这点上,锅盖面倒是回归江南了。和大部分江南面食一样,锅盖面的汤底也分白汤与红汤两种。

江南人对汤底的重视程度就和北方人对面条的卤子一样,不可谓不重要。

白汤看似清澈寡淡,可却包罗万象。

白汤的熬制是个麻烦活,先用猪骨,鳝骨,鸡架等煮上个好几个小时,煮到汤汁乳白,汤的表面浮着一层厚厚的黄油才算合格。

之后还要撇去浮沫,再用酒酿吊味,汤清无色,醇香扑鼻。


红汤相对重口一些,面馆下面的叔叔阿姨先将碗里放点熬制的酱油,鸡精,蒜末,胡椒粉,以及最重要的猪油。

面煮好之后捞进面碗,再浇上滚烫的面汤,让猪油逐渐融化,各味调料慢慢释放。

油香与酱香交相辉映,直接宣判封顶。

最后,作为江南面食的扛把子,浇头自然是少不了。


锅盖面的浇头绝对丰富,素的,荤的,卤的,蒸的,腌制的,鲜活的...样样都有,五光十色。

肥肠,大排等浇头算是成品,直接放到面里面即可。可像猪肝,长鱼,腰花等半成品,就考验的是捞面师傅的“烫功”了。

怎么烫才能使腰花软嫩而不腥臊,怎么烫才能使长鱼鲜香而不柴...

烫菜的短短几秒钟考验的是师傅们对食材的理解和对温度的把控,多一秒老而柴,少一秒生且腥。

一碗看似简单的面条,其实大有门道,只有将一切做到无可挑剔,才能成就一碗独步天下的镇江锅盖面!

« 上一篇下一篇 »

评论列表: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